翡翠真正形成產業,被大量開採的時間並不長,只有600多年的歷史。但人類發現並利用這種礦物的歷史悠久,至少 在漢朝就有翡翠傳入中國的記載。因為是從緬甸經雲南傳入的,古人習慣將其稱為 「緬甸玉」。
到了明清兩代,翡翠工藝品在中國開始流行。明朝我們才正式以「翡翠」這種鳥的名稱為緬甸玉命名,不過 在清中後期之前,翡翠都是不入流的收藏品。清朝紀曉嵐(1724-1805)的《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雲南翡翠玉,當時(紀曉嵐幼時)不以玉視之,不過如藍田幹黃,強名以玉耳。今則為珍玩,價遠出真玉上矣。」
也就是說, 在18世紀初期翡翠都還「不配」被列入玉石的行列。直到18世紀中後期才由於皇室的青睞等原因異軍突起,價格趕超了「真玉」。
清宮所藏珊瑚翡翠吉慶有餘盆景 圖源:北京故宮博物院
隨著翡翠的價值被認可,有了市場需求自然就影響到了供應端。
清末民初, 雲南騰沖這塊自古就有「翡翠城」之稱的地方成為了緬甸翡翠入境、貿易及加工的重地。從緬甸開採出來的翡翠原石被運到這裡切割,製成各式各樣的首飾、器具之後再賣到國內各地。
之後我國硝煙彌漫,在我們戰亂及經濟恢復時期緬甸翡翠的主要銷售市場轉向泰國清邁等地。一直到 改革開放後,瑞麗、盈江、騰沖、瓦城這一片中緬交界的城市才重新興起了翡翠交易的生意。
雲南瑞麗翡翠市場
嚴格來說,對翡翠的鑒賞、定價是近幾十年才慢慢形成的行業標準。 不同品種、不同品質的翡翠差價跨度極大。
以前,達官貴人可以花幾萬白銀買下一個上好的翡翠扳指;鄉村農民也可以花十幾塊錢買到一個貨真價實的翡翠煙斗…… 翡翠材料的好次之別,以現在的行業術語來說就是看它的「種」與「水」。
佳士得拍賣行2014年拍出的緬甸天然翡翠手鐲 成交價40,440,000港元(約合3650萬人民幣)
作為一種 輝石族礦物,翡翠的主要組成物為矽酸鋁鈉(NaAlSi2O6,寶石礦中含有超過50%以上的矽酸鋁鈉才能被視為翡翠),出產於低溫高壓下生成的變質岩層中。
所謂「種」,指的是翡翠的質地。準確來說就是它的 結晶體粗細及結構緻密程度,具體表現上「種」越好的翡翠越不容易受到外界影響(比如久戴後變色)。而「水」則是指 翡翠的透明度,透明度越高顯得越晶瑩透亮的翡翠當然越好,最極品者被稱為 「玻璃地」。
此外 翡翠價格的影響因素還有色(顏色)、底(雜質含量)、工(做工)等等講究。這裡面的名目每單拆一項都可以分出十幾類,是一套十分複雜的判斷標準。但 這還都只是明面上的買賣講究。
透的不透的/密度大的小的/顏色明的暗的/底子純淨的雜的……
由於翡翠原石被開採出來時特殊的狀態,這一行業還發展出了更為驚險刺激的買賣形式——那就是 「賭石」。